北京名字的由来
北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决策和管理中心,他是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地”。在我们国内很多地方名字都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北京也不例外,她的名字由来也有着属于他的故事。今天起名网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北京名字的由来,供大家欣赏参考!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北京最早的名字叫“蓟”,说起来那还是3000多年前的事了。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的时候,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在北京地区分封了两个诸侯国,一个叫“燕”一个叫“蓟”。这个“蓟”的国都就位于现今的广安门一带。后来“燕”吞并了“蓟”,从位于今天的房山区琉璃河董家林村附近(现还隐约可见部分古城墙遗迹),迁都到“蓟”。它就是后来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都城“蓟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了六雄建立了秦王朝,自此中国第一次得到了统一。蓟城作为秦王朝在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改名为“广阳郡”。西汉时期北京作为封侯国名为“燕国”。东汉时期又名“幽州”,隋唐时期又称作涿郡、范阳郡、幽州、渔阳郡等等。到了辽代,契丹人把北京作为陪都称作“南京”。金灭辽将北京第一次作为整个北方地区的首都,取名为“金中都”,是年公元 1153年。13世纪中叶,忽必烈率领着蒙古大军,先后灭掉了金和南宋,又一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元”帝国,其仍定都北京,取名为“元大都”,自此北京第一次成为了大一统的全中国的首都,是年公元1272年。
“北京”一词名称到底是如何来的呢?这还得从公元1368年说起。公元1368年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江南各地民众揭竿而起,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有一支农民起义队伍,在各起义队伍中脱颖而出,依次兼并了其他起义队伍,实力逐渐壮大,最终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大明王朝。那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自然也就成了这个王朝的新皇帝,他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其在公元1368在南京登基,起国名为“大明”,年号“洪武”。
说起这个“农民皇帝”,那可真是苦大仇深。他出生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至少祖上三代都是贫农,从小就给地主扛常活儿(给地主放了12年牛),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真可谓根红苗正。老朱在家里排行老六,可他父母却给他起名叫朱重八,大概意思是希望他日后长大了能升官发达吧。可连他父母到死都没想到,他们的重八日后一发就不可收拾了,发大发了,做了天下最大的官儿。
朱元璋得了天下,心里美!真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了,不,是金花四溅了,乐晕菜了。可老朱毕竟是老朱,老谋深算。转念一想,天下光靠我老朱一人不行呀,得让我的嫡儿嫡孙们也来替我掌管天下,只有这样,我朱家的天下才能长治久安,子孙万代。于是他将众多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为王,以利于巩固他朱家的统治。其他的封王我们暂且不提,单说说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因为他将对日后的北京乃至整个大明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朱棣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多次随军北征蒙古残余势力,经验丰富,战功卓著,深得朱元璋的信赖和器重。被朱元璋分封到北方重镇北平(今北京),镇守北疆,时名燕王。公元1398年老朱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了他人间心爱的皇位,去了另一个世界继续做他的皇帝了(今南京孝陵)。临走之前他将皇位交给了他的太孙朱允炆。实际上按照老朱当初定立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似乎有些勉强。在此之前也遭到了一些大臣的非议和他那些叔叔们的不满。何为“嫡长子继承制”呢?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却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孙子呢?这话还得从老朱刚做皇帝那会儿说起了。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更何况是老朱呢。他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法规上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定。这些我们就暂且不表,单说说他就皇位继承问题所拟定的“嫡长子继承制”。老朱深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他朱家大明江山的春秋万代。同时他也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制定出了他自认为很是稳妥的皇位继承制度。他规定:“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为嫡长子,如长子在继承皇位之前死了则由次子继承,依此类推;如长子继承皇位后,其死后则由他的长子或长孙继承皇位。如其没有子孙,则由其长弟继承,依此类推”。
老天好像真的要与朱元璋开个玩笑,试试他是否真的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公元1392年被朱元璋立为太子的长子朱标不幸因病先于老朱去世,这是朱元璋所没想到的,悲痛之后也使他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按照他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第二人选应为老朱的二子秦王,可秦王实在是不成器,荒唐成性,这使老朱放弃了立他的打算。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智勇双全,老朱曾有心立他为太子,可被几位心腹大臣以不附继承制劝阻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老朱终于决定立朱标的二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二子,按继承制且轮不到他呢。可朱允炆从小就表现比同龄孩子不同的成熟和稳健,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允炆登基后,改年号为建文,是为建文帝。为了能坐稳皇位,他上台后首先做的就是如何从他众多叔叔的手中夺回兵权。俗话说得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他在几位心腹大臣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策划下,开始逐一对他的几位藩王叔叔采取“消藩”政策。何谓“消藩”呢?说白了就是找个碴儿取消他们的藩王称号,取消了藩王称号也就意味着取消了他们的握兵权。这招够狠,不到几个月的光景,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或被迫自杀,对他众多叔叔来说这真是一场十年浩劫呀。终于该轮到燕王朱棣了,此时的朱棣不想束手就擒,他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拿起枪杆子造朱允炆的反。造反也得先有个理由吧,于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在 1399年7月正式起兵南进发动了讨伐朱允炆的战争。何为“清君侧”呢?就是说皇帝身边有奸臣,我要为皇帝发兵除掉这些奸臣。此次战争一共进行了近四年,经过了数百场的大小战斗,终于在1402年朱棣打到了南京城下,朱允炆见大势已去,一把火将皇宫烧毁,等朱棣破城而入时已是一片狼藉,朱允炆也不知去向,最终成为历史之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
朱棣夺取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仍定都南京。但南京以前毕竟是朱允炆的地盘,忠于他的大臣亲信很多。这些人明里暗里与朱棣作对,这使朱棣的皇位坐得很不踏实,心里很是不安。但朱棣毕竟是经过九死一生大风大浪洗礼过的。为了坐稳宝座,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清除反对他的人。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练子宁、卓敬、陈迪等一大批忠于朱允炆的儒臣都被朱棣凌迟处死,诛灭族人。特别是方孝孺被朱棣灭十族,开创了灭族历史记录的先河。闲话少说,我们书归正转吧。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人向朱棣进言,认为北平是皇上的发祥地,应在此修建宫殿以示提升其地位。此建议正符合朱棣心意,遂将北平升为陪都,由于北平位于南京的北方,因此改名为“北京”,称“行在”。这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此名,也是北京人应该记住的一个年份(公元1403年),算起来这个年份距今也有600多年了。
朱棣虽然在南京做了皇帝,但他过得并不轻松,他要时刻防备朱允炆余党的兴风作浪。他一直怀疑朱允炆并没有被火烧死,因此朱棣派郑和下西洋,其主要任务就是去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他时刻念念不忘在北平做藩王时的快乐日子。在他心底里,北平才是他最想要呆的地方,此时他想到了迁都北京。由于众大臣对迁都意见不一,朱棣一时难以定夺。公元1407年徐皇后(朱棣结发妻子)的病故,使朱棣下定了决心“迁都北京”。经过几年的筹备,将南方大批的建筑木材通过京杭大运河运至北京的通州,再通过陆路和通惠河将木料运入京城进行加工。因此在今天通州区和广渠门一带,都留下了“神木场”的地名。朱棣于公元1416年在北京正式按照南京皇宫规制开工修建紫禁城。公元1420年紫禁城建成,朱棣于次年元月一日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正式诏告天下迁都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在尧封帝,此后在苏城建都,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1949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改北平特别市为“北京”,定都北京。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此北京又作为大一统(就差台湾了)新中国的首都,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北京地名名字由来:
北京是著名古都,早在商、周、秦、汉、隋、唐时代,就有燕蓟之称,又有蓟城、蓟州、蓟县、蓟门、蓟北等称谓,但是据文献考证,不论是蓟城、蓟州,还是蓟县,没有一座城门叫蓟门。尽管在古代诗词中,经常提到“蓟门”这个字眼,通常是泛指幽燕,即今北京这块地盘儿,而不是具体指的哪一座城门。蓟门烟树,也不是蓟城之城门,更不是蓟门故址,这里是元代古城的旧址。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六十多个。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元朝时称大都,这时的北京城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了。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对大都做过详细描述。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由此开始。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首都定在南京。后朱棣从他侄儿手中夺得政权后,将首都迁到这里,故称北京。明朝时,还一度称北京为京师。清朝也建都北京,并沿用了明朝的名称。民国建立之后仍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北伐战争后,陈立夫曾在南京办了一份《京报》。这份民间报纸很敢说话,销路很好,其销出的份数比《中央日报》还多。有一天,陈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决定在南京,北京这一名称应更改,以免残余军阀再图在那里起野心设政府。于是,他让《京报》罗时实执笔,写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国民政府采纳了陈立夫的建议。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天桥
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原来的天桥是有桥的,明朝在此建有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皇帝又称为天子,天子所走之桥,故叫天桥。这就是天桥一名的由来。天桥平时有木栅栏封起来,除了皇上老儿其他人等不许通过,一般官民只能走两侧的木桥。桥下原有的河道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龙须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整修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将这条路上原来铺的石条一律拆去,改建成碎石子的马路,天桥也改建成矮矮的石桥。1929年,因有轨电车行驶不便,就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有石栏杆。1934年展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就将天桥两旁的石栏杆全部拆除,天桥的桥址不复存在。”
2、大栅栏
该街东起前门大街,西抵煤市街,全长近300米,街道狭窄。旧时曾有"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繁华市井何处有,大栅栏内去转游"的美誉。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3、东四、西四
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但这些宏大的牌楼群,也因交通问题而拆除了,所以只剩下这些地名的简称。,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4、大北窑
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多年以来,砖窑密集。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5、亮马河
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风尘仆仆的马匹洗涮,洗完的马匹就在河岸上晾干身体,故名“晾马河”,时间长了,就叫成“亮马河”了。
6、呼家楼
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
7、黄庄
位于中关村南一站地。原为“皇庄”,意为皇家的庄田。明代土地分为官田和民田。皇室的皇庄、官庄、太监庄遍于京郊,尽占丰硕之地。北京的皇庄源于明太祖洪武23年(1390),始于永乐初年,武宗即位仅一月,就增设皇庄7处,就包括此处。嘉靖初年,皇庄废除,但性质相尽的官庄保留到明末。
8、保福寺
位于中关村东一站地。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9、五棵松
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1966年修建一线地铁,原松树死掉。现在,在五棵松地铁站西北出口处仍种有五棵松树,以符其名。
10、神路街
朝阳门外东岳庙前神路街名字来历非常简单,就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 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除了官民都去敬香赶庙会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东岳大帝出外巡游,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
11、六里桥
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12、八里庄
位于京城西,是西部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因距阜成门城门还有八里地,故称“八里庄”。
13、王府井
隋朝燕王府,北平王罗艺之帅府”就在这里,至今仍有帅府园之称。罗艺是《隋唐演义》小说中罗成的父亲,唐高宗封罗艺为燕王,总管幽州,在此建有燕王府。 至明代,随着紫禁城的兴建,不少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所以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民国时期,帝王时代结束,百姓渐渐淡忘了这些,在当时,百姓最主要的看重是吃喝住行,那时候的北京,老百姓打不起井,一般的井打出的水都是苦涩的,只能用做洗衣服、蒸饭,而饮用水都是去卖,在电视上我们也经常看到推着水车卖水的人,其实卖的水也不过是相比之下苦涩味道淡一些而已,而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名为甜水,其实就是无色无味,相对来说,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14、护国寺
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 (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寺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三间,单檐歇山,简瓦顶,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为崇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德殿;第九层楼菩萨面阔三间。垂花门处有横道相隔形成前后两部分。今仅存金刚殿和西北角的廊房(此次部分被焚毁)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
15、八达岭
《长安客话》中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交通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 相关文章
- • 开公司需要正确理解新公司法和公司名称申请
- • 微信繁體字網名及个性签名大全
- • 所有蔬菜的名字
- • 易学起名网
- • 汽车起名
- • 好听的微博名字小清新
- • 企业取名禁忌事项
- • 如何看商铺起名中的吉凶
- • 男人英文名字
- • 微信名字大全女生
- 推荐阅读
- • 世东国际
- • 信息时代,如何快速提升企业知名度
- • 2014年公司起名新趋势
- • 深交所上市地产百强中弘股份签约先知
- • 上海优喜洗烫公司签约先知中国
- • 车娃娃
- • 2017年公司起名大全
- • 慈壹
- • 北京乐觅餐饮集团再次签约先知中国
- • 鸿科命名
-
- 先知公司测名系统
- 客户评价
-
新辣道董事长李剑先知中国在文化方面的竞争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理论清晰、经验丰富、很有智慧。通过专业的定位命名及文化定向,后期的形象落地 为品牌积累了非常强的势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
朵唯手机副总经理赵勇先知中国的名字起得很好,实际证明好名字确实是品牌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后期的全案策划给品牌发展提供更大的支持。尤其在整合创 意及设计方面,让品牌形成了系统的竞争力。
-
远洋集团品牌总监金悦在先知中国合作过程中,团队的专业能力及服务态度都非常值得肯定,名称及设计的后期应用效果也非常有竞争力,为远洋养老项目及 LAVIE的售前、售中和售后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