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生态岛建设阶段性绩效评价研究
内容概述:
崇明是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把崇明岛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岛,是市委、市政府贯彻党中央要求,率先探索跨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型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3年来,在《纲要》的引领下,市县通力合作,以项目为抓手,有序推进生态岛建设,生态环境稳步提升。
为及时总结建设经验,优化发展路径,科学、持续、高效地推进生态岛建设,根据市领导“一年一小评,三年一大评”的工作要求,研究按六大行动领域、16个行动子项、27项主要指标、42个分解目标,对93个启动项目进行分类解读、系统论证,归纳三项执行成果,精炼五大建设成效,总结建设经验、指出薄弱环节,为新一轮建设指明优化提升的方向,最终形成“1+6”研究成果(一个总报告、六个重点领域子报告)。
咨询成果创新点:
(一)立意高--纳入国际化平台,创新设计评价框架
对生态型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而对这一模式发展绩效的评价,更是无例可循的全新探索。基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战略目标,研究坚持全球化的视野, 借助国际论坛,主动对接联合国规划环境署、世界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等生态领域一流的国际性组织,将评价工作纳入国际化平台,集结了美、英、德、日、澳等9个国家和组织生态精英的共同智慧,创新设计出了一套普适于生态经济发展绩效评价的研究框架,将崇明生态岛全面推向国际舞台,实现在理念、指标、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二)工作实--数据翔实、论证严密,评价结论公正可靠
与原生自然生态岛不同的是,崇明生态岛的建设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民生等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为更加系统、客观地反应建设成效,研究坚持以数据说话。先后3轮组织调研了市区两级近30个专业部门和机构,收集了3年来生态岛项目建设、环境监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并按照《纲要》六大行动领域、16个行动子项、27项主要指标、42个分解目标,分类解读、系统论证。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翔实的数据支撑和量性结合的严密论证,提出公正、可靠的评价结论,得到多位领导和专家的认可。
(三)研究深--顶级专家加盟,专业机构协助,科学解读专业信息
环境保护与绿色经济的专业性强,阶段评价的时间跨度大,数据监测难、资料收集难、信息解读更难。面对这一系列难题,研究工作在系统收集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外脑,不仅与市环科院、科委、华师大河口研究所、交大农学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更吸收了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段宁院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avid Osborn先生、世界自然基金会王利民博士、生态信托公司执行主席Peter Head先生等在内的35位国际顶级专家的意见,从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实践案例等多个维度,科学解读专业信息,深入剖析建设进程,指出薄弱环节,为生态岛建设的进一步优化指明了方向。
成果摘要
崇明是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把崇明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生态岛,是市委、市政府从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崇明生态岛的建设,是对跨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型现代化道路的全新探索,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纲要》发布3年来,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态岛建设项目推进整体有序,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为及时总结建设经验,加强生态岛建设的科学性、持续性和协调性,根据市领导“一年一考核,三年一评估”的工作要求,开展生态岛建设阶段性成果绩效评价研究。
一、系统总结三项执行成果
1、阶段目标基本完成。《纲要》27项主要指标中实际完成26项,指标完成率达96.3%。其中,骨干河道水质达标率等5项提前实现2020年终期目标;因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中心正在启动前期工作,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暂未实现阶段目标。
2、项目计划执行有力。前3年计划推进项目95个,总投资约140亿元;实际启动93项,其中已完工59项;南横引河西段整治工程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2项处于前期论证阶段。项目计划总体推进有力,执行率达98%。
3、体制机制创新高效。3年来,通过市县联动、部市合作、政企携手、全民参与,生态岛建设对标国际,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持续优化建设成效,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逐步在理念创新、组织领导、建设管理、合作共建等领域形成了一套创新、高效的推进机制和管理模式。
二、高度精炼五大建设成效
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纲要》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后续全面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打下坚实基础,突出表现为五大建设成效:
1、“水土林”筑屏障,生态发展成果获各方认可。聚焦水源地水质安全,以市“十二五”重点工程??东风西沙原水水库建设为引领,实施“一库四厂”建设,从战略和行动两个层面推进生态岛供水集约化,切实保障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利用;严守“二规合一”,扎实推进土地复垦和存量土地整理,保障土地资源利用合理有序;部市合作,深化湿地技术研究,构建两大湿地保护示范区,创建国际性湿地科学实验站,通过技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汇聚世界目光,崇明生态岛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加快实施林地、绿地建设,有效保护岛内生态资源,全岛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市首位,成功创建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保障全市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2、治理利用双驱动,点面结合营造全市最优环境。系统推进生态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建设,实施“一环二湖十竖”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纳管与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创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研究与试点,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加强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逐步关闭燃煤发电机组,岛内能源结构得到持续优化;加大科技攻关,积极推进废弃物综合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创建了“四位一体”农村能源生态新模式;实施瀛东村等生态民居建筑低碳改造示范工程,编制国内首个海岛“低碳建筑导则”,获财政部、建设部“2010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农村县级示范”称号。
3、结构调整促转型,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显雏形。种养结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功引入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推动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成为全市最大的蔬菜基地,在稳定市区菜价、保障全市食品安全中发挥巨大作用,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以整治铸造、危化、小化工、黑色金属冶炼加工、橡胶制品等“两高一低”企业为抓手,关停园区外污染企业106家,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悉心培育现代服务业,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龙头,着力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地,创立“西沙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模式实践区”,日接待高峰游客3.2万人,成为市民理想的休憩旅游目的地之一。
4、民生建设助和谐,宜居环境创中国长寿第一岛。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实施陈家镇生态新市镇和东滩生态城开发;推进城乡居民点调控,实施村庄生态改造示范工程,生态岛城镇化进程有序推进。加快现代化城乡交通体系建设,南北通道贯通,骨干路网衔接,切实启动农村路网建设,生态岛内外联系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实施公交车辆升级改造,开通超级电容公交示范线,加快推进现代绿色公交体系建设。实施科教文化和生态品牌创建工程,建成一批高等级公共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出行条件、提升人居环境、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创建宜居、宜业的生态岛屿,切实改善民生质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被评为“中国长寿之乡”,成为我国第一个“长寿之岛”。
5、科技引领促提升,搭建平台创新科学管理体系。构建《崇明生态岛指标体系》、发布《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2010-2020)》、编制《崇明陈家镇低碳国际生态社区建设导则》,通过系统设计与规划引导,形成了生态岛建设科技引领意识理念,推动崇明确立低碳发展主线;初步构建生态岛建设技术体系,实施了瀛东生态村、陈家镇国际生态社区、东滩湿地修复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点线面结合发挥示范引领效应;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环境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合作,开展国际评估,崇明生态岛建设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
三、精准制导三条提升路径
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指标的前瞻性、系统性有待提高,与生态岛要求相适应的支撑性产业项目建设略显不足,建设过程中市场作用的发挥仍然不够,人才储备和运营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等,需要在长期探索中不断优化提升:
1、针对薄弱环节,加大措施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持续性。继续加强环境基础能力建设,以完善支网、优化运行管理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加快项目建设,加大资金配套,探索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基础能力,维护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2、提升品质内涵,构筑产业体系,提高重点项目安排的功能性。研究并科学设立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引导生态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性项目的建设,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提升生态岛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生态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提升生态岛建设惠民力度。
3、加强人才培育,构筑保障体系,加大区域协同合作的开放性。加强人才交流、引进、培训,提高管理效能,发挥基础性投入的生态效应;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生态岛运营维护的稳定长效;实施区域协同政策,支持上实、光明等大企业参与共建生态岛;进一步采取开放措施,吸引各方面力量,支持生态岛新一轮建设,实现各方共赢。
DIRETRORY
CONTACT
SHARE$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