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表字著称于世而本名反鲜为人知的现象很普遍。比如屈原,知道他名称"平"者不多;又如蔡文姬,知道她本名称"琰"者更少;大诗人陶潜的本名,也 远不及其表字"渊明"更广为人知。近世风气,很多人干脆是以字代名行世的,如创办张裕酿酒公司的张弼士,本名振勋;语言学家刘半农,本名"复";金融家钱 新之,本名永铭,等等。
依周公制礼,成年礼因男女区别有不同称谓,男曰"冠礼",又叫"加冠",行礼的过程比命名礼更为庄重、繁琐。简单地说,就是男子到了20岁时,要在宗庙所 行仪式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即"冠"),然后再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给取一个表字。女子的成年礼曰"笄礼",又叫"加笄",也是把头发盘结起 来,加上一根簪子。两周时女子"加笄"礼一般在15岁时举行,所以人们每以“及笄之年"代指女子从14到16岁这个年龄阶段;而用"弱冠之年"代指男子接 近20岁时。两汉以后,加冠称字的年龄段有提前趋势,多半在15-16岁时举行,加笄礼则赶在结婚前行之。女子是否在加笄时便称字?难以一概而论。
加冠称字是我国古代男女成年时要进行的成人仪式的一种称谓.而人于本名以外还要有表字的规矩,也是传统中国姓名文化的一个特色,这在世界范围内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说它是制是礼是俗,都未尝不可,因其亦是"周公制礼"的一部分,和古代社会成员的成年礼俗结合为一体。所谓“加冠称字",具体一点讲,名在人生三月时便取定,而字则要等进入成年后才取,由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因此,成年礼也就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礼,或叫称字礼,意义十分重大。
汉晋以后,男子称字范围不断扩大是历史趋势,直到民国时,几乎所有成名人物都有表字。我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有两次的习俗,第一次在出生后,第二次在订婚或结婚时,也是成年标志,其意义与古代行冠礼、笄礼相同;反倒是汉族文化圈内;加冠称字已成昔日黄花。
表字称"表",又有和本名互相表里的意思,所以《白虎通·姓名》曾有"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的讲法。要体现表字与本名之间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按远较取名取号严谨得多的格式拟意选字。其最常见的方式有下列8种。
1、 义式: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平和原是同义。
2、 互补式:包括偏正、修饰、联想等各种关系。
3、近义式: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瑜和瑾都是美玉,是近义字。
4、 拆名式:如刘侗,字同人,系拆"侗"而成;又如林佶,字吉人,系拆"佶"而成。
5、 反义式:如曾点,字皙,点为"小黑",皙为"色白",正相反;又如朱熹,字元晦,熹明晦暗,正相反。
6、 加字式:如谢安,字安石;杜牧,字牧之。
7、 用典式:即名与字同出一典,如赵云,字子龙,典出《易经》"云从龙";如钱谦益,字受之,典出《尚书》"谦受益";又如《新唐书》中有人姓元,名亨,字利贞,典出《周易》"元亨利贞"。
8、 嵌行式,即拟意时采用上述各式外,又在表字中嵌入显示行第的字;
- 客户评价
-
韩国三星中国区副负责人金总先知中国在文化方面的专业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经验丰富、很有智慧。在三星中国区总部的建设及布局中,给予了非常专业的支持,将中国环境文化融入企业发展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围棋世界冠军廖元赫母亲伍女士思翰老师为孩子起的名字非常好,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孩子在同龄竞争者中具有了领先的优势。后期先知专家又给了很多细节的建议,比如颜色方位等选择上,系统的规划让孩子有了更大更好的格局,非常感谢先知国学。
-
童星顾采晴母亲张女士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先知国学思翰老师,见面详细沟通更体会到先知公司在宝宝起名及策划方面的专业。最终顾采晴这个名字家里所有人都非常喜欢,专家给孩子做了清晰的事业规划。这几年得益于先知思翰老师的帮助,孩子发展非常好,非常感谢。